點擊這裡看更多 ▾

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

年輕未婚女性竟得媽媽手! 醫說:媽媽手,並非媽媽專利。

 
Hands, Old, Old Age, Elderly, Vulnerable, Care
 




阿信醫師診間最近一位年輕未婚女性,近幾日因右手拇指基部屈伸引痛而就診,經問診後發現患者長期單手滑手機,診斷應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(俗稱媽媽手),該名女性相當驚訝,平時單身自宿在外,也很少下廚做家事,自己竟然會得到「媽媽手」…



「醫師,其實我很少做家事」


「而且我還沒結婚生子,為什麼診斷說有媽媽手?」



只有媽媽,才會得到媽媽手?!



答案是:NO!


常有人誤以為,媽媽手,只有媽媽本人才會得,但並不是這樣的。「媽媽手」的命名源自於病症在中年婦女或生產過後婦女常會發生而得名,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,是因為這群辛苦的媽媽們,因忙碌而需長時間不當使用大拇指與周邊肌群所致。因此,不論是誰,只要是在肌肉施力失當或是過度使用時,就很有可能會產生媽媽手。


大拇指基部壓痛,小心得到媽媽手



媽媽手表現的症狀,是在大拇指接近手腕處的地方,會出現持續疼痛或是腫脹的情況,甚至無法使力,嚴重的可能還會出現凸起的腫塊或是大拇指活動卡卡的感覺。


醫學上稱媽媽手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或是狄魁文氏症。造成原因是由於「伸拇短肌」與「外展拇指長肌」發炎疼痛所致。(將大拇指翹起來之後,可以看到這兩條肌肉的肌腱)這兩條肌肉的收放,原先是用於協助大拇指產生開與合的動作,但當施力不當或是過於頻繁使用後,就會產生肌腱發炎的現象,這種情況常出現在需要頻繁使用拇指的族群,如:端餐盤服務生、常使用大拇指滑手機的人、需長時間握筆寫字的人或是整理書櫃擺書上架的人



Treatment, Finger, Keep, Hand, Wrist, Hand Massage 


該怎麼知道我有沒有媽媽手呢?



媽媽手典型的理學檢查為芬可斯坦測試,經芬可斯坦測試後,如果在大拇指靠近腕部處會疼痛,即非常有可能為媽媽手。詳細檢測的方式,可以依照以下兩個步驟:


一、 將大拇指朝手掌方向下壓,並以其他四指包覆大拇指。

二、 將手腕向尺骨(小拇)側下壓。



(圖片截至長庚醫訊同本文作者文章內容)





簡單保健動作,預防媽媽手發生



平常保健,可以適時透過以下3個簡單保健動作,來舒緩手腕部的肌肉。

一、 對掌比3:將大拇指朝小指方向對掌移動,並壓於小指上,姿勢維持6 秒10 次。

二、 握拳下擺:拇指由四指包覆,將手腕向尺骨側(小拇側)下壓,姿勢維持6 秒10 次。

三、 扳掌上抬:一手將掌心向上扳,姿勢維持15∼30 秒,反覆3 次。

上述的肌肉牽張與肌力訓練運動,不適合操作過快或是過量,整體的運動精髓在於能「穩定」、「緩慢」而「持久」的完成保健運動,這樣才可以獲得良好的肌肉放鬆效果。




(圖片截至長庚醫訊同本文作者文章內容)



我好像有媽媽手,我該怎麼辦?


臨床上如果出現媽媽手的症狀時,一般都會先建議讓患處獲得充分的休息,並減少大拇指動作。也可以透過使用護具保護大拇指,讓大拇指周圍的肌肉能獲得充分休息


臨床治療上,醫師會透過推拿與針灸來達到舒緩與放鬆肌群的效果。曲池、尺澤、陽溪與列缺穴,透過這幾個穴位的局部按摩或針灸治療,都可以達到放鬆肌肉與止痛的效果。


● 陽溪穴: 翹起大拇指後,靠近腕部兩筋之間凹陷處。

● 列缺穴:翹起大拇指後有兩條筋,上方筋往下延伸,約在腕橫紋下兩指處。

● 曲池穴:手肘彎曲後,肘橫紋的外側(大拇指)端。

● 尺澤穴: 肘橫紋處, 有一名顯的凹窩,靠外側(大拇指)端的肌腱處。







筆者介紹


陳信宏醫師


阿信中醫師·陳信宏粉絲團



學經歷

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學士
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
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總醫師
台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 碩士
台灣大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講師


專長

中醫內科、中醫婦科、中醫兒科、呼吸胸腔疾患、過敏疾患、腸胃道疾患、神經疾患、筋骨疾患、骨折後調理。
(部份圖片選自PIXAB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