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阿信醫師,該如何洗頭髮?』
『該如何梳頭髮?咳如何吹整頭髮?』
來來來!阿信醫師,一次滿足大家 3 個願望,把握以下養髮護頭皮的順序,將可讓養髮護髮作用,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原則一、正確梳頭,增加血循、提高代謝!
髮梳選擇
1. 髮梳材質:以天然材質為佳,如:木質、玉石材質為佳。
PS:儘量不要選擇塑膠材質(梳髮過程容易產生靜電,可能會傷害毛髮表皮毛麟片構造)。
PS:儘量不要選擇塑膠材質(梳髮過程容易產生靜電,可能會傷害毛髮表皮毛麟片構造)。
2. 梳齒密度:髮量愈多,頭髮愈長,或是髮質較硬者,可以選擇梳齒密度較密的;相對的,如果頭髮較較少、較短或是偏軟質髮絲者,則可選擇梳齒較為稀疏。
3. 髮梳類型:一般直髮可選擇中面材髮梳;長直髮者,則可選擇大面積梳板的髮梳;而捲髮造型頭髮,則可選擇圓柱狀髮梳。
梳頭方式:
梳頭除了能有效整理頭髮髮流之外,更重要的一部份,經由梳頭的過程,不僅能增加頭皮血液循環,還能提高毛髮的新陳代謝,頭皮血循供氧增加,並有效將掉落頭髮梳離。
1. 由前至後梳:
使用髮梳,從頭部的最前端靠額頭端髮際線順勢後梳,接續兩側與耳上部,也是由前至後梳。
2. 由上至下梳:
再來,從巔頂髮旋處梳至後枕部,同樣也是依序巔頂部、側邊,都是從上至下。
原則二、洗頭的順序將是關鍵!
洗髮精選擇:
1. 溫和、成份單純為佳:
洗髮,主要是在洗頭皮,將頭皮上的髒污與代謝廢棄物洗淨。
頭皮健康了,毛囊細胞也能持續長出秀發,所以只要具有清潔能力的介面活性劑都可以。阿信醫師建議以成份溫和,且天然單純的洗髮精較佳。
2. 養護毛髮,成份加分:
可適度選擇溫和有助於養護毛髮的成份,目前以咖啡因與鋸棕櫚兩者,最常被使用於洗髮精與生髮材料,咖啡因目前作用機制尚未明,但可能有助於生髮;而鋸棕櫚則認為與能抑制 5α-reductase 酵素的能力有關。
3. 油性頭皮,控油為佳:
如果發現,洗頭後半天,就會發現頭皮油亮,且頭髮塌陷,甚至結塊,此類型,屬於頭皮油脂分泌較為旺盛的族群,可選擇控油清爽型洗髮精,在易炎熱或是易出汗環境,也可視情況增加洗髮次數。
4. 敏感頭皮,諮詢醫師:
頭皮已出現皮膚炎、紅腫,長痘痘,甚至是乾癬、濕疹,則建議需由合格醫師評估後,挑選最適合的洗髮產品使用,必要時還需搭配藥物治療,切勿自述塗擦偏方,以免造成病況嚴重化。
洗頭順序:
具有掉髮或髮疏困擾的患者,大多會發現前額區或是巔頂處髮量較少,且容易出現掉髮或是掉髮的情況,因此,這幾個部位在清洗時,更應要留意清洗的強度的方式,避免直接使用過於濃稠清潔劑或清洗過度,反而不利於養髮或生髮!
1. 洗頭前,先順著髮流梳頭 2 分鐘。(可選擇原木或是梳齒較圓滑的髮梳)
2. 以溫水充份淋濕頭皮與頭髮。
3. 取適量洗髮劑於掌面充份搓揉起泡後,以指腹開始清洗頭皮。
4. 以指腹來輕柔來回搓揉頭皮,並可按壓頭皮適度按摩。
5. 先清洗後枕部與側頭部,最後才清洗巔頂與前額頭皮。
原則三、適度乾髮最養髮!
吹風機選擇:
乾髮,是養髮過程中的一項,溫和乾髮,與適度乾髮,最能達到養髮與護髮的最佳效果!
1. 重量、大小適度:
每日洗頭,每日吹頭髮,因此使用的吹風機建議不要購買過於重,或是過於大台的機型,以減少使用時的不便性,找一台大小適中、重量適中的最佳。
2. 可調溫度:
單一溫度,或是局部過於集中的吹風,都有可能會造成髮質的傷害,建議可以選擇具有溫控機型,或是冷熱風交替功能的吹風機,以降低持續熱風的傷害。
3. 可調風速:
髮量疏密不同,所使用的風速也應隨之調整,以減少吹整時間,降低髮質受損的風險。
乾髮順序:
1. 毛巾吸濕:
洗頭後,可以毛巾裏頭,並以點壓方式協助毛巾吸收多餘水份(切勿搓擦毛髮,減少毛髮傷害)。
2. 先吹瀏海、髮根與髮際:(溫熱、小風速)
毛巾吸濕,頭髮略乾後,可先從頭髮最外圍的瀏海開始先吹乾。
將頭髮依序翻到前面,以露出後枕部髮際部,吹至半乾即停。
再分別將頭髮由左側撥至右側,露出左側髮際,吹至半乾即停。(另一邊則相反)。
3. 順髮流吹整:(溫、大風速)
將半乾的頭髮,依序撥回平常的髮流模式。
一手撥弄開頭髮,順著髮流生長方向吹髮,從髮根到髮尾端,將頭髮吹乾。
4. 吹乾髮尾:(涼、大風速)
將吹風機離頭髮一定高度,並以旋轉方式,一邊輕輕擺動一邊吹髮,從高處吹出大風速的涼風,將剩餘的髮尾部吹乾。
5. 梳頭:
最後以髮梳,輕柔梳順髮流即完成。
筆者介紹
陳信宏醫師 | 新莊幸福翰醫堂
阿信中醫師·陳信宏粉絲團
👆🏻👆🏻👆🏻按上面進來看看!
學經歷
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學士
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
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總醫師
台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 碩士
台灣大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講師
專長
養髮生髮專門、婦科調理、欲孕調理、小兒生長評估、改善慢性鼻過敏、改善下鼻胛肥厚、改善胃酸食道逆流、改善睡眠障礙、皮膚疾病調理、中風後復健、針灸止痛、骨折後調理。
(部份圖片選自PIXAB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