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

[時事新聞] COVID-19!Ct 值是什麼?如何得知確診?

 




國內疫情不穩定,近日確診人數仍然持續攀升當中,阿信醫師近期偶然收到患者有關確診判讀的提問,因此,整理了一下目前國內疫情判讀標準與科普,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快速理解篩檢的原理與過程!


新冠病毒,是一種且有外套膜的 RNA 病毒,可以透過飛沫 (droplet) 或是氣溶膠 (aerosal) 的形式近距離甚至是中長距離,在空氣漂浮傳播,而病毒在感染宿主之後,會透過病毒懷面的棘蛋白黏著於宿主的呼吸道上皮細胞之上,隨即會將其體內的遺傳物質-核醣核酸(RiboNucleic Acid,RNA)釋出,並強迫宿主細胞大量複製出自己的 RNA,然後再繼續感染下一個細胞或是個體…



確診需靠實驗室檢驗輔助



冠狀病毒本身非常微小,約僅有數 10 奈米左右,比一般大家熟知的大腸桿菌都還要小數十,甚至是數百倍,以白話文來說,如果將大腸桿菌大小比諭為 101 大樓的高度,那麼冠狀病毒大概就是只有以一樓這麼高而已!


這也是為什麼沒有辦法以顯微鏡或是其他病理切片方式來篩檢,因此,科學家便研發以 PCR 聚合酶鏈反應 (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),來探查潛藏在細胞當中的病毒數量,而所謂的 PCR 即是透過試管內反應,在實驗室裡進行病毒 RNA 量的檢測,而這個檢驗的可以得結果即是為 Ct 值 (cycle threshold)





什麼是 Ct 值?


為了清楚得知檢體的病毒量,實驗上一般會設定一個特定的濃度值,透過 PCR 方式來放大到設定的濃度值!


因此當患者採樣的檢體存在的病毒數量很多,這時候只要花很少次的合成過程,就可以達到可測量值, Ct 值其實是比較低的;相對的,如果檢體是沒有病毒的或是量很少,就要花更多次的合成時間與次數,才能達到可測量值。


結論即是: Ct 值低 = 病毒量高、 Ct 值高 = 病毒量低!



怎樣才算陽性篩檢呢?



其實各國的標準都不大一樣,以我國而言,現行的規範為兩種:


👉 Ct 值 < 35,即確診。

👉 Ct 於 35 ~ 40 之間,第二次需要加採血清抗體綜參。


根據臨床目前最新的治療指引,當 Ct 值 > 34以上,即不具有傳染力,但是還是必需留意防疫,建議仍需至隔離病房進行隔離。





PS:2021/05/17 解除隔離標準為 Ct 值  30,確診者發病或採檢日達 10 日以上。

Ct 值 < 30 輕症者,至集中檢疫所配合居家隔離。




2020, Mar, Tony Estrella, Why Peak Viral Load makes temperature screening alone insufficient for COVID-19 


Ct 值變化需要多久時間?



以過去臨床上的觀察,Ct 值是一個動態曲線的變化,不管是過去的 SARS 或是近期的 COVID-19,我們都可以發現病毒量(Ct 相對值),其實是與感染後症狀不一定有絕對關係,上方圖形橘色表示症狀嚴重度,藍色則是病毒數量,我們可以發現 SARS 的臨床症狀會與病毒量,其實是有正相關,病毒量最高時,也是臨床上最嚴重的症狀出現時期。


然而,COVID-19 的病毒量與症狀嚴重度(下圖)則無特別關係,在剛感染 COVID-19 病毒時期,其實 Ct 值是偏高的(病毒量低),但在出現症狀之後,Ct 值會降低(病毒量增加),正因為病毒的複製量會在症狀出現出後大增,傳染力也是最高的時期。


這也是為什麼指揮中心規定確診病例的接觸者,必須居家或個別隔離至少 14 日,隔離期滿,還需要自主健康管理 7 日。


沒事!請待在家!戴好口罩!


最後,阿信醫師在這邊要再一次跟大家強調,沒事!真的就待在家裡,非必要不要外出,如需外出,也請配戴好口罩,並做好防疫措施!


我們一起努力,守護美麗台灣!





筆者介紹


陳信宏醫師


阿信中醫師·陳信宏粉絲團


學經歷

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學士
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
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總醫師
台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 碩士
台灣大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講師

專長

中醫內科、中醫婦科、中醫兒科、呼吸胸腔疾患、過敏疾患、腸胃道疾患、神經疾患、筋骨疾患、骨折後調理。
(部份圖片選自PIXAB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