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鍋是大家非常愛的飲食之一,特別是在濕濕冷冷的天氣,大家圍在麻辣火鍋桌前,好不熱鬧快活,大家還不爆約一波!
不過,大家知道火鍋這個飲食文化,其實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嗎?
商代即有火鍋傳世
火鍋的由來,其實早在距今約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(約西元前 1,000 年),就有吃火鍋的飲食文化,學者發現商周時期的青銅鼎,裡面還有狗骨頭,日後也發現不少青銅器造型的鼎,顯示當時火鍋的樣式多元。
其後在漢代,甚至還出現鴛鴦鍋,《魏書》中就記載,在三國時代,也有使用銅所制的火鍋,古稱「古董羹」,據傳因食物投入沸水時,會發出的「咕咚」的聲音而得名,可見火鍋飲食文化,可真是歷史悠久。
火鍋暖胃暖身,湯底芳香開胃
民以食為天,陰雨綿綿季節裡,就愛跟三五好友相聚吃飯,圍著一口暖爐裡,把酒言歡,好不快活,其實,古人裡也是流行在冬日裡吃火鍋,《宮女談往錄》一書中就曾提到,清宮冬天會有三個月用火鍋,不拘泥湯底和菜品,只要能煮水清燙的,都能上桌,為的就是團聚熱熱乎乎地吃上一頓飯。
然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,大家不僅冬日裡愛吃火鍋,就連夏天熱得不得了,也會有人愛吃火鍋,這又是為什麼呢?阿信醫師認為,火鍋料裡常會以溫中開胃或是芳香袪濕的食材入湯,常見如:八角、茴香、豆蒄、陳皮、乾薑、桂枝等,因此,除了可以改善夏季裡的不思飲食狀況,適量食用火鍋後微量出汗的情況,也可有助於消暑袪濕。
休蛋幾勒~
阿信醫師這篇並不是要業配火鍋~
很多人其實會擔心吃火鍋後的職業傷害以及副作用…,水腫、口乾、嘴破、腹瀉拉辣油、腹脹氣…,更嚴重的是可能還會造成不可逆的肥胖,或是脂肪組織逆襲攻擊。
來來來,
阿信醫師傳授大家 3 招技巧,
讓大家火鍋也能吃得健康又沒有負擔。
第一招:清湯為宜,減少喝湯。
阿信醫師推薦昆布湯、番茄湯、剝皮辣椒湯、菌菇湯或是海鮮湯底,比較適合。當然這些湯底就會比較清淡一些,熱量也會相對少了許多,市面上常見的重口味湯底,麻辣鍋熱量約有 1000 大卡 、起司部隊鍋約有 3000 大卡,巧克力鍋甚至有高達 5000 大卡以上的熱量(上述熱量皆以一公升為計)。
另外,吃火鍋也應減少喝湯,甚至避免直接飲用湯底,火鍋店很常為了讓湯頭更清香美味,湯頭裡常會添加大骨熬長時間熬煮,此時,湯底就很容易會挾雜太多鈉、鉀與磷離子,而且當所有火鍋料入鍋後,湯底更是成了大型洗鍋,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東西,都將會溶進湯底,如若再將這些加料的湯頭喝下肚,難免會有健康疑慮。
第二招:天然低脂食材,少澱粉少沾醬
食材上盡量選擇天然食材,主食部份可以選擇油脂相對較少的海鮮食材,如:軟絲、花枝或是蛤蠣,機乎沒的脂肪,雞肉可選擇雞胸或雞腿肉,牛肉可選嫰肩或菲力部位,豬肉可選腰內肉、豬頰肉或腱子肉,澱粉類也可選擇冬粉或是蒟蒻取代,醬料也應減少使用。
如同阿信醫師先前的飲食建議,蔬菜可以放膽吃沒問題,不但具有美味、飽足,熱量相對也非常低,前五名高纖低卡的食材分別是:高麗菜(22大卡/100克)、雪白菇(27大卡/100克)、黑木耳(31大卡/100克)、金針菇(36大卡/100克)、香菇(37大卡/100克)。
並應減少食用加工食品,常見的火鍋料為了美味可口,常常會添加高油脂與賦形劑,也因此火鍋料的熱量常常不少,應該要特別留意,加工火鍋料當中熱量前五名分別是:炸豆皮(358大卡/100克)、燕餃(311大卡/100克)、魚餃(275大卡/100克)、蝦餃(270大卡/100克)、貢丸(235大卡/100克)。
市面上的火鍋沾醬很多都是熱量過高,以最有名的牛 X 牌為例,每 100 g 就含有 710 大卡的熱量,若再打顆生蛋黃,不但熱量與膽固醇還會再增加,生食蛋黃在衛生上,也可能會有健康的疑慮。阿信醫師建議大家,不妨可以使用蘿蔔泥沾醬,配料可以選用醬油、蘿蔔、以及蔥花,將適量的蘿蔔磨成泥狀後,與蔥花一同加入醬油裡拌勻即可。
第三招:減少飯後甜點,七分飽最剛好
飲食上盡量不要吃太快,或是攙雜著飲料、甜點一起飲用,避免乾性食物與湯湯水水食物一起交雜食用,飲食的時間約 1~2 小時,飽食狀態約七分飽最宜,這些都是相對是比較建議的進食方式。
不論是飲料或是飯後冰淇淋,或是蛋糕,都是額外的熱量來源,特別是在店家無限量供應情況下,很容易會造成過量攝取的情況,建議可以選擇白開水或是無糖茶飲取代,真正起到飯後去油解膩的效果。
飯後也可適量進行運動,持續且有效的運動,不但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心肺運作,也有助於增加氣血運行,還能協助提高身體的代謝的作用,真的是好處多多,所以建議大家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,一起動滋動滋暖和起來吧!
筆者介紹
陳信宏醫師
阿信中醫師·陳信宏粉絲團
學經歷
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學士
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
嘉義長庚紀念醫院中醫科總醫師
台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 碩士
台灣大學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講師
專長
中醫內科、中醫婦科、中醫兒科、呼吸胸腔疾患、過敏疾患、腸胃道疾患、神經疾患、筋骨疾患、骨折後調理。
(部份圖片選自 PIXABAY)